合作  >  长程动态心电监测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长程动态心电监测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外科是以手术为主要方法,治疗心肝脾肺胆胰等疾病、胃肠疾病、肛肠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甲状腺和乳房的肿瘤及外伤等。外科手术的发展是人类医疗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其种类繁多。



绝大部分外科手术对患者机体功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外科手术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其中心律失常是围手术期最为常见的并发病。心律失常不仅会影响患者术后恢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是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故而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动态心电监测对观察病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外科手术导致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高龄人群

中老年人术前常合并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肺功能降低,肺活量降低是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而伴有低氧血症和心脏病者其发生率增加。一般情况下,术前无心功能异常的患者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的概率约为 23.4%,而术前心功能异常的患者,在术后都出现了心律失常。


u=3284522678,1020142290&fm=26&gp=0.jpg


此外,老年人术后早期血液黏滞性增高、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血管硬化,应变力差,心脏的代偿功能以及对手术的耐受力均会减弱。因此对手术创伤、麻醉、失血、缺氧等耐受性差,是心律失常最重要的诱发因素。


手术方式

手术操作对心脏的刺激以及术后迷走神经切断造成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自主神经功能失衡;气管插管刺激气管、喉部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手术过程对肺组织的挤压,可使肺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淤血水肿,肺泡萎陷,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胸腔负压的改变,纵隔摆动等均可致患者不同程度的缺氧,导致低氧血症。使患者呼吸加深加快,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从而增加心肌的自律性、应激性和传导性,易诱发心律失常。


pexels-photo-4483327.jpeg


手术应激性

由于切口疼痛及手术应激,可引起体内一些内源性递质和活性物质的释放,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 含量增多,致心肌自律性和应激性增强,易发生心律失常。


pexels-photo-1250655.jpeg


切口疼痛,不愿主动咳嗽、咳痰,分泌物潴留于呼吸道,特别是术前有吸烟史的患者,使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易出现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和低氧血症。心肌缺氧可增加心肌应激性,引起心律失常。


术后并发症、胸腔积液、吻合口瘘、急性胃扩张等,输液速度过快、量过大,血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酸碱代谢失衡等,容易导致心律失常。过度劳累,尤其对于全肺切除及心肺功能差、体质弱者,可增加心肺负担,易诱发心律失常。


术后缺氧

术后缺氧也属于并发心律失常的关键要素。患者经历胸部手术后,肺部功能减弱,尤其是全肺手术,全肺手术严重减弱了换气面积,食管手术中对于肺脏造成的损伤等均可能导致缺氧。缺氧会使患者的胸腔内压力明显改变,从而引发心律失常,且呼吸加深加快会刺激肺部的牵张感受器,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病率。


pexels-photo-3376799.jpeg


疾病因素

肺部切除手术出现心律失常的概率为3.3%~20%。 室上性心律失常是胸外科手术结束后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在临床中,引起心律失常的因素较多,其中术中输液超过2 L、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以及低氧血症等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需注意的是,在手术中,患者出现低血压会增加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的发病率。




因此,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测,尤其是持续心电监测对于术后早期严重心律失常的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对降低病死率可起到重要作用。多数心律失常患者术后由于疼痛等原因自觉症状不明显或偶有心慌、心悸,故术后心电监测十分必要,尤其是术后48-72小时,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心律失常。


索思长程穿戴式动态心电产品,创可贴式设计,柔性舒适,使用方便,即贴即用,即撕即抛。摆脱了传统动态心电图的电极点和导联线限制,无线无负重,不影响患者生活,即使夜间佩戴,患者也能安然入眠。长达120小时的持续监测,可以捕捉到更多有效的异常心电信号,提高一过性以及隐匿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同时,索思穿戴式动态心电监测还配备无线数据终端以及多参数实时监测系统,可以通过网络实时传输患者心电数据,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能够不间断、多画面记录各种情况下的心电变化,为临床医生更及时的提供患者心电数据,及时做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保障患者康复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鸿运.胸外科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03):106-107.